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5 15:23:49  浏览:813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等


关于印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国科发专〔2010〕264号


各有关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了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落实知识产权战略,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科技创新层次,保护科技创新成果,促进知识产权转移和运用,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供知识产权保障,根据《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重大专项”)中落实知识产权战略,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科技创新层次,保护科技创新成果,促进知识产权转移和运用,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供知识产权保障,根据《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重大专项的知识产权管理。
本规定所称知识产权,是指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权、技术秘密。
第三条 组织和参与重大专项实施的部门和单位应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重大专项实施全过程,掌握知识产权动态,保护科技创新成果,明晰知识产权权利和义务,促进知识产权应用和扩散,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第二章 知识产权管理职责
第四条 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以下简称“三部门”)作为重大专项实施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制定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政策,对重大专项实施中的重大知识产权问题进
— 1 —
行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监督检查各重大专项的知识产权工作落实情况。
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相关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有效运用专业人才和信息资源优势,加强对重大专项知识产权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服务。
第五条 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在专项领导小组领导下,全面负责本重大专项知识产权工作:
(一)制定符合本重大专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特点的知识产权战略;
(二)制定和落实本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措施;
(三)建立知识产权工作体系,落实有关保障条件;
(四)对重大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运用等进行指导和监督;
(五)建立重大专项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推动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重大专项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六)推动和组织实施标准战略,研究提出相关标准中的知识产权政策。
各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应当设立专门岗位、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本重大专项知识产权工作。
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和牵头组织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委托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本重大专项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决策提供咨询和服务。
第六条 重大专项专职技术责任人带领总体组,负责组织开展知
— 2 —
识产权战略分析,提出技术方向和集成方案设计中的知识产权策略建议,对成果产业化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预测评估并提出对策建议,对项目(课题)的知识产权工作予以技术指导。
各重大专项总体组应当有知识产权专家或指定专家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
第七条 项目(课题)责任单位针对项目(课题)任务应履行以下知识产权管理义务:
(一)提出项目(课题)知识产权目标,并纳入项目(课题)合同管理;
(二)制定项目(课题)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计划与流程,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研究开发、产业化的全过程;
(三)指定专人具体负责项目(课题)知识产权工作,根据需要委托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项目(课题)知识产权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
(四)组织项目(课题)参与人员参加知识产权培训,保证相关人员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的知识产权知识;
(五)履行本规定提出的各项知识产权管理义务,履行信息登记和报告义务,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的运用。
各项目(课题)知识产权工作实行项目(课题)责任单位法定代表人和项目(课题)组长负责制。因未履行本规定提出的义务,造成知识产权流失或其他损失的,由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单位根据本规定追究法定代表人和项目(课题)组长的相应责任。
第八条 参与项目(课题)实施的研究和管理人员应当提高知识
— 3 —
产权意识,遵守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协助做好相关知识产权工作。
因违反相关规定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九条 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代理、信息服务、战略咨询、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重大专项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战略,促进重大专项科技成果及其知识产权的应用和扩散。
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应当恪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职责,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利益和委托人利益。
第三章 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第十条 牵头组织单位在编制五年实施计划时,应当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对本重大专项重点领域的国内外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作为制定五年实施计划、年度计划、项目(课题)申报指南等的重要参考。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知识产权分析内容包括本重大专项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分布和保护态势、主要国家和地区同行业的关键技术及其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对我国相关产业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影响、本重大专项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知识产权对策等。
第十一条 项目(课题)申报单位提交申请材料时,应提交本领域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状况分析,内容包括分析的目标、检索方式和路径、知识产权现状和主要权利人分布、本单位相关的知识产权状况、项目(课题)的主要知识产权目标和风险应对策略及其对产业的影响等。 — 4 —
项目(课题)申报单位拟在研究开发中使用或购买他人的知识产权时,应当在申请材料中作出说明。
牵头组织单位对项目(课题)申报单位的知识产权状况分析内容进行抽查论证。项目(课题)申报单位的知识产权状况分析弄虚作假的,取消其项目(课题)申报资格。
第十二条 牵头组织单位应把知识产权作为立项评审的独立评价指标,合理确定其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牵头组织单位应聘请知识产权专家参加评审,并根据需要委托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同一项目(课题)申请者的知识产权目标及其可行性进行汇总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项目评审的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 对批准立项的项目(课题),牵头组织单位和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应当在任务合同书中明确约定知识产权任务和目标。
对多个单位共同承担的项目(课题),各参与单位应当就研究开发任务分工和知识产权归属及利益分配签订协议。
第十四条 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在签订子课题或委托协作开发协议时,应当在协议中明确各自的知识产权权利和义务。
第十五条 项目(课题)实施过程中,责任单位应密切跟踪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及技术标准发展动态,据此按照有关程序对项目(课题)的研究策略及知识产权措施及时进行相应调整。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发现因知识产权受他人制约等情况而无法实现项目(课题)目标,需对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等进行重大调整的,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应及时报牵头组织单位批准。项目(课题)责
— 5 —
任单位未进行知识产权跟踪分析或对分析结果故意隐瞒不报造成预期目标无法实现的,由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单位根据各自职责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改正、缓拨项目经费、终止项目合同、追回已拨经费、取消承担重大专项项目(课题)资格等处理。
牵头组织单位发现本重大专项所涉及的领域发生重大知识产权事件,对重大专项实施带来重大风险的,应当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制定对策,调整布局,并按规定报批。
第十六条 各重大专项应当建立本领域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作为重大专项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向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开放使用。鼓励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和其他机构开发的与本领域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信息纳入重大专项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市场机制向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开放使用。
第十七条 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在提交阶段报告和验收申请报告中应根据要求报送知识产权信息,内容包括知识产权类别、申请号和授权(登记)号、申请日和授权(登记)日、权利人、权利状态等。
第十八条 牵头组织单位应定期对本重大专项申请和获取的知识产权总体情况进行评估分析,跟踪比较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提出下一阶段知识产权策略。
第十九条 在三部门、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的监测评估中,应当对各重大专项知识产权战略制定情况、项目(课题)评审知识产权工作落实情况、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制度建设情况、项目(课
— 6 —
题)责任单位知识产权管理状况、项目(课题)知识产权目标完成情况、所取得知识产权的维护、转化和运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做出评估判断,提出对策建议。
第二十条 知识产权情况是重大专项验收的重要内容之一。
项目(课题)验收报告应包含知识产权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成果再开发和产业化前景预测。未完成任务合同书约定的知识产权目标的,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应当予以说明。
牵头组织单位进行项目(课题)验收评价时,应当以任务合同书所约定的知识产权目标和考核指标为依据,对项目(课题)知识产权任务和目标完成、保护及运用情况做出明确评价。
三部门组织的验收中,各重大专项应当对本重大专项知识产权任务完成情况、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等予以说明。
第二十一条 参与重大专项实施的各主体在进行知识产权分析、知识产权评估、项目(课题)知识产权验收等环节,应当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作用。
第四章 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保护
第二十二条 重大专项产生的知识产权,其权利归属按照下列原则分配:
(一)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属于国家,项目(课题)责任单位有免费使用的权利。
(二)除第(一)项规定的情况外,授权项目(课题)责任单位依法取得,为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国
— 7 —
家可以无偿实施,也可以许可他人有偿实施或者无偿实施。
项目(课题)任务合同书应当根据上述原则对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做出明确约定。
属于国家所有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办法另行规定。牵头组织单位或其指定机构对属于国家所有的知识产权负有保护、管理和运用的义务。
第二十三条 子课题或协作开发形成的知识产权的归属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执行。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在签订子课题或协作开发任务合同时,应当告知子课题和协作开发任务的承担单位国家对该项目(课题)知识产权所拥有的权利。上述合同内容与国家保留的权利相冲突的,不影响国家行使相关权利。
第二十四条 论文、学术报告等发表、发布前,项目(课题)责任单位要进行审查和登记,涉及到应当申请专利的技术内容,在提出专利申请前不得发表、公布或向他人泄漏。未经批准发表、发布或向他人泄漏,使研究成果无法获得专利保护的,由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单位根据各自职责追究直接责任人、项目(课题)组长、法定代表人的责任。
第二十五条 对项目(课题)产生的科技成果,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应当根据科技成果特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适时选择申请专利权、申请植物新品种权、进行著作权登记或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作为技术秘密等适当方式予以保护。
对于应当申请知识产权并有国际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项目(课
— 8 —
题)责任单位应当在优先权期限内申请国外专利权或者其他知识产权。
项目(课题)责任单位不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或者不采取其它保护措施时,牵头组织单位认为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的,应书面督促项目(课题)责任单位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牵头组织单位可以自行申请知识产权或者采取其他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二十六条 对作为技术秘密予以保护的科技成果,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应当明确界定、标识予以保护的技术信息及其载体,采取保密措施,与可能接触该技术秘密的科技人员和其他人员签订保密协议。涉密人员因调离、退休等原因离开单位的,仍负有协议规定的保密义务,离开单位前应当将实验记录、材料、样品、产品、装备和图纸、计算机软件等全部技术资料交所在单位。
第二十七条 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应当对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的发明人、设计人或创作者予以奖励。被授予专利权的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应当依照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设计人或创作者予以奖励。
第二十八条 权利人拟放弃重大专项产生或购买的知识产权的,应当进行评估,并报牵头组织单位备案。未经评估放弃知识产权或因其他原因导致权利失效的,由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对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及其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改进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第二十九条 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可以在项目(课题)知识产
— 9 —
权事务经费中列支知识产权保护、维护、维权、评估等事务费。
项目(课题)验收结题后,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应当根据需要对重大专项产生的知识产权的申请、维持等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第五章 知识产权的转移和运用
第三十条 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知识产权权利人应积极推动重大专项产生的知识产权的转移和运用,加快知识产权的商品化、产业化。
第三十一条 重大专项产生的知识产权信息,在不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国家秘密和技术秘密保护的前提下,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应当广泛予以传播。
项目(课题)责任单位、被许可人或受让人就项目(课题)产生的科技成果申请知识产权、进行发表或转让的,应当注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
第三十二条 鼓励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将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纳入国家标准,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第三十三条 重大专项产生的知识产权,应当首先在境内实施。许可他人实施的,一般应当采取非独占许可的方式。
知识产权转让、许可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报牵头组织单位审批。牵头组织单位为企业的,应报专项领导小组组长单位审批。
(一)向境内机构或个人转让或许可其独占实施;
(二)向境外组织或个人转让或许可的;
(三)因并购等原因致使权利人发生变更的。 — 10 —
向境外组织或个人转让或许可的,经批准后,还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执行。
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主体为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或执行《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社会团体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重大专项产生的知识产权,各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应当首先保证其它项目(课题)责任单位为了重大专项实施目的的使用。
项目(课题)责任单位为了重大专项研究开发目的,需要集成使用其它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实施重大专项产生和购买的知识产权时,相关知识产权权利人应当许可其免费使用;为了重大专项科技成果产业化目的使用时,相关知识产权权利人应当按照平等、合理、无歧视原则许可其实施。
项目(课题)责任单位为了研究开发目的而获得许可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时,应当在许可协议中约定许可方有义务按照平等、合理、无歧视原则授予项目(课题)责任单位为了产业化目的的使用。
第三十五条 对重大专项产生和购买的属于项目(课题)责任单位的知识产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牵头组织单位可以依据本规定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要求项目(课题)责任单位以合理的条件许可他人实施;项目(课题)责任单位无正当理由拒绝许可的,牵头组织单位可以决定在批准的范围内推广使用,允许指定单位一定
— 11 —
时期内有偿或者无偿实施:
(一)为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
(二)对产业发展具有共性、关键作用需要推广应用;
(三)为了维护公共健康需要推广应用;
(四)对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需要推广应用。
获得指定实施的单位不享有独占的实施权。取得有偿实施许可的,应当与知识产权权利人商定合理的使用费。
第三十六条 国家知识产权局可以根据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给予实施重大专项产生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强制许可或者非自愿许可。
第三十七条 项目(课题)责任单位许可或转让重大专项产生的知识产权时,应当告知被许可人或受让人国家拥有的权利。许可和转让协议不得影响国家行使相关权利。
第三十八条 鼓励项目(课题)责任单位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按照产业链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交叉许可、建立知识产权分享机制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在产业领域应用、转移和扩散,为产业和社会发展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撑和知识产权保障。
按照产业链不同环节部署项目(课题)的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应当推动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第三十九条 在项目结束后五年内,项目(课题)责任单位或重
— 12 —
— 13 —
大专项知识产权被许可人或受让人应当根据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的要求,报告知识产权应用、再开发和产业化等情况。
第四十条 项目(课题)责任单位应当依法奖励为完成该项科技成果及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各重大专项可以依据本规定,结合本重大专项特点,制定本重大专项的知识产权管理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事业单位转让无形资产取得的收入和取得无形资产所发生的支出,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36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国防科技知识产权管理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0年8月1日起施行。







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
二O一O年七月一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山西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

山西省人民政府


山西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


山西省人民政府令
 (第104号)


  《山西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已经1997年11月13日省人民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孙文盛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第一条 为了防止危害植物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保护农业、林业生产的安全,根据《植物检疫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农业主管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分别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植物检疫和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其所属的农业和林业植物检疫机构(以下统称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执行植物检疫任务。
省植物检疫机构或其委托的市(地)植物检疫机构负责中央驻晋单位和省属单位的植物检疫,市(地)、县植物检疫机构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市(地)、县属单位的植物检疫。
第三条 植物检疫机构在执行植物检疫任务时,可行使下列职权:
(一)实施现场检疫或者复检,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和进行疫情监测、调查;
(二)监督有关单位或个人对植物和植物产品应检物采取消毒处理、除害处理、隔离试种和封锁、消灭等措施;
(三)查阅、摘录、拍摄、复制与植物检疫工作有关的资料,并调查取证;
(四)对违反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进行查处。
检疫人员现场执行检疫任务时,应着检疫制服和佩戴检疫标志,持植物检疫行政执法身份证件。
第四条 根据植物检疫的需要,经县级以上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植物检疫机构可在应检物营运、贮存、经销等场所派驻检疫员,可在农、林科研单位和院校以及种、苗繁育场(圃)、种子园、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站等单位聘请兼职检疫员,协助检疫机构做好所在单位的植
物检疫工作。
第五条 检疫范围:
(一)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
(二)国家和本省公布的检疫对象、应施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
(三)可能被植物检疫对象污染的运载工具、包装铺垫材料、仓库、场地等。
第六条 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按植物分类分工实施植物检疫。农作物、水果、花卉、中药材由农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检疫;森林植物、干果、野生珍贵花卉由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检疫。
第七条 发生特大疫情时,根据疫情发生动态,由省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临时植物检疫检查站,开展植物检疫工作。
第八条 各级植物检疫机构,应每隔三年至五年对植物检疫对象普查一次,重点对象应每年调查,并编制出植物检疫对象分布资料。根据植物检疫对象分布传播的情况和当地地理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及采取封锁、消灭措施的需要,划定疫区和保护区。疫区和保护区的划定和撤销,由省
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 凡选育、生产、经营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到当地植物检疫机构办理植物检疫登记证。植物检疫登记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第十条 调运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及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按下列规定办理检疫手续:
(一)从省外调入的,由调入单位和个人向省植物检疫机构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出具《山西省调入植物检疫要求书》或《山西省调入森林植物检疫要求书》;调出单位和个人按检疫要求书提出的检疫要求,报调出地的省植物检疫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调运。调入地植物检疫机构对调
入的种子、苗木和繁殖材料及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或其它可能传播、携带检疫对象的植物、植物产品须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必要时可进行复检。复检中发现问题的,由复检的植物检疫机构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二)从本省调出的,由调出单位和个人持调入地植物检疫机构出具的检疫要求书,向省或其委托的植物检疫机构报检,经检疫合格后方可调运。
(三)省内县级以上行政区域之间调运的,调出的单位和个人,应按本实施办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植物检疫机构报检,经检疫合格后方可调运。调入地植物检疫机构须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必要时可进行复检。复检发现问题的,由复检的植物检疫机构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一条 从国外引进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须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引进单位和个人,应安排好引进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的隔离试种计划,并根据引进数量和国家有关规定分别报省植物检疫机构或农业部、林业部审查批准后,方可签订引进合同。
(二)引进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须有出口国植物检疫机构出具的符合我国检疫要求的植物检疫证书。
(三)引进后须按规定集中隔离试种。一年生的不得少于一个生育周期,多年生的不得少于两年。经试种检疫,确实不带有检疫对象或其它危险性病、虫、杂草的,方可分散种植。
(四)国际友人赠送或出国人员、留学人员带回的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应及时报省植物检疫机构检疫,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二条 铁路、邮政、民航、公路、水运等交通运输单位和营运专业户,在承运、邮寄应施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时,凭有效植物检疫证书(正本)办理,并随货运寄。无有效证书或货证不符的不得承运、邮寄。
第十三条 从发生疫情的县(市、区)境内运出可传带疫情的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及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须经省植物检疫机构检疫审批。
第十四条 接触带有植物检疫对象的植物和植物产品的运载工具、包装材料、铺垫物、场地、仓库应实施检疫。被污染的,由植物和植物产品的所有人按植物检疫要求处理。
第十五条 凡生产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的单位和个人,应及时向当地植物检疫机构申请产地检疫,经检疫合格发给产地检疫合格证,调运时凭产地检疫合格证更换植物检疫证书。发现有检疫对象的,应立即封锁消灭。在检疫对象未消灭前,所生产、繁育的材料不得销售、调运。

第十六条 国家和本省公布的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凡进入粮油、果品、蔬菜、药材、花卉、木材等贸易市场销售的,须经检疫合格。未经检疫合格,不得上市销售。
第十七条 试验、示范、推广的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须进行植物检疫。带有植物检疫对象的,不得示范、推广。
第十八条 植物检疫证书由省植物检疫机构根据农业部林业部制定的格式统一印制,由专职植物检疫员签发,须套印山西省植物检疫专用章或山西省森林植物检疫监制章,并加盖签发机构植物检疫专用章。
到海南等特定地繁殖种、苗及其它繁殖材料,由省植物检疫机构检疫,签发检疫证书。
经检疫签证后的货物,不得启封换货,改变数量。不准伪造、涂改、买卖和转让植物检疫单证、印章、标志、封识。
第十九条 实施植物检疫应核收检疫费。植物检疫的收费标准按国家物价局、财政部以及本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因实施检疫需要的车船停留、货物搬移、开拆取样、储存、消毒等一切费用,由货主承担。
第二十条 对疫情调查和采取封锁、扑灭措施所需紧急防治费和补助费,由省人民政府在每年的植物保护费、森林保护费中安排。
第二十一条 在植物检疫的研究和应用上有重大突破,对植物检疫对象的控制、消灭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或与违法行为作斗争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应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植物检疫机构应当责令改正,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以警告或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以警告或违法所得1—3倍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责赔偿;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涂改、买卖、转让植物检疫单证、印章、标志、封识的;
(二)未依照本实施办法规定办理植物检疫证书或者在报检过程中故意谎报受检物品种类、品种,隐瞒受检物品数量、受检作物面积,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
(三)违反本实施办法规定,擅自开拆植物、植物产品包装,调换植物、植物产品,或者擅自改变植物、植物产品的规定用途的;
(四)未依照本实施办法规定调运、隔离试种或者生产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的;
(五)违反本实施办法规定,引起疫情扩散的。
有前款第(一)、(二)、(三)、(四)项所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植物检疫机构可以没收违法所得。
第二十三条 对违反本实施办法规定调运的植物或植物产品,植物检疫机构有权封存、没收、销毁或者责令改变所调运植物、植物产品用途。销毁所需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第二十四条 植物检疫人员在植物检疫工作中;交通运输部门和邮政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在植物、植物产品的运输、邮寄工作中,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86年10月31日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山西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1997年11月22日

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涉外法规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涉外法规的通知(附英文)




为了加快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涉外法规的部署和要求,对国务院发布或者批准发布的现行涉外方面的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以下简称法规)进行了清理。清理出来的第一批应予废止的法规17件,经
国务院清理涉外法规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法制局逐件复查,国务院审议,决定予以废止(法规名称见附件一)。
同时清理出来的第一批自行失效的法规11件,也经国务院清理涉外法规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法制局逐件进行了复查,现一并附后(法规名称见附件二),以便各地区、各部门全面了解已失效的涉外法规的情况,利于工作。
附件:一、第一批应予废止的涉外法规目录(17件)
二、第一批自行失效的涉外法规目录(11件)

附件一:第一批应予废止的涉外法规目录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1 |国务院关于供应出|1965年11月11日|〔1965〕国物字394|已被1979年8月21日 |
| |口商品统一作价办|发布 |号 |国发〔1979〕206号文 |
| |法的暂行规定 | | |《国务院批转国家物 |
| | | | |价总局关于出品工业 |
| | | | |品供应作价几个问题 |
| | | | |的请示报告》和经贸 |
| | | | |部、物价局〔1987〕外 |
| | | | |经贸计价字第492号 |
| | | | |文《关于加强出口商 |
| | | | |品收购价格管理的通 |
| | | | |知》所代替。 |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1974年1月30日国|国发〔1974〕11号 |已被1982年8月23日 |
| |止沿海水域污染暂|务院发布 | |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 |
| |行规定 | |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
| | | | |海洋环境保护法》 |
| | | | |所代替。 |
|--|--------|-----------|------------|--------------|
|3 |关于大力发展对外|1979年8月13日国|国发〔1979〕202号|已被1988年2月26日 |
| |贸易增加外汇收入|务院发布 | |国发〔1988〕12号文 |
| |若干问题的规定 | | |国务院《关于加快和 |
| | | | |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 |
| | | | |革若干问题的规定》 |
| | | | |等文件所代替。 |
|--|--------|-----------|------------|--------------|
|4 |出口商品外汇留成|1979年8月13日国|国发〔1979〕202号|已被1985年3月29日 |
| |试行办法 |务院发布 | |国发〔1985〕45号文 |
| | | | |《出口商品外汇留成 |
| | | | |办法》所代替。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5 |国务院批转关于使|1979年12月21日|国发〔1979〕297号|已被1984年10月4日 |
| |用国外贷款引进技| | |国发〔1984〕138号文 |
| |术和进口设备的基| |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 |
| |本建设项目在外 | | |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 |
| |汇、财政、基建计| | |的若干暂行规定的通 |
| |划上的处理办法 | | |知》和1986年8月16日 |
| | | | |国发〔1986〕83号文 |
| | | |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 |
| | | | |委关于利用国外贷款 |
| | | | |工作分工意见的通 |
| | | | |知》等文件所代替。 |
|--|--------|-----------|------------|--------------|
|6 |国务院批转全国外|1980年6月3日 |国发〔1980〕151号|已被1987年4月10日 |
| |国文教专家工作座| | |外专发〔1987〕78号文 |
| |谈会纪要 | | |《国家外国专家局关 |
| | | | |于印发<全国外国文 |
| | | | |教专家工作会议纪 |
| | | | |要>的通知》所代替。 |
|--|--------|-----------|------------|--------------|
|7 |国务院批转国家进|1981年6月3日 |国发〔1981〕97号 |已被1983年1月31日 |
| |出口委《关于当前| | |国发〔1983〕13号文 |
| |对外经济贸易如何| |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 |
| |为国民经济调整服| | |委、国家经委、经贸 |
| |务的报告》的通知| | |部关于对外经济贸易 |
| | | | |工作中分工意见的通 |
| | | | |知》和1988年2月26日 |
| | | | |《国务院关于加快对 |
| | | | |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 |
| | | | |问题的规定》等文件 |
| | | | |所代替。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8 |国务院批转国家进|1982年1月3日 |国发〔1982〕1号 |已被1987年9月26日 |
| |出口委、国家经委| | |国发〔1987〕90号文 |
| |关于建立中国工艺| | |《国务院关于批转经 |
| |美术行业协会的报| | |贸部1988年外贸体制 |
| |告的通知 | | |改革方案的通知》所 |
| | | | |代替。 |
|--|--------|-----------|------------|--------------|
|9 |国务院批转外贸部|1982年1月7日 |国发〔1982〕5号 |与1988年2月26日《国 |
| |《关于外贸出口商| | |务院关于加快对外贸 |
| |品实行分类经营的| | |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 |
| |规定的请示》的通| | |的规定》相抵触。 |
| |知 | | | |
|--|--------|-----------|------------|--------------|
|1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82年3月26日 |国办发〔1982〕27 |已被1986年7月19日 |
| |原国家进出口委等| | |国办发〔1986〕55号文 |
| |单位关于加强珍珠|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
| |产销协调管理工作| | |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 |
| |的报告的通知 | | |珍珠实行统一经营的 |
| | | | |两个文件的通知》所 |
| | | | |代替。 |
|--|--------|-----------|------------|--------------|
|11|国务院批转国家经|1982年5月25日 |国发〔1982〕87号 |已被1987年8月1日国 |
| |委、国家计委关于| | |家经委发布的经审 |
| |停止进口手表、加| | |〔1987〕452号文《关于|
| |强微型电子计算机| | |机电设备进口审查管 |
| |和录音录像设备进| | |理的若干规定》所代 |
| |口管理请示的通知| | |替。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84年8月30日 |国办发〔1984〕76 |已被1987年5月26日 |
| |改进外国文教专家| |号 |国家外国专家局外专 |
| |聘请工作的通知 | | |发〔1987〕87号文《关 |
| | | | |于改进外国文教专家 |
| | | | |聘请工作的意见的通 |
| | | | |知》所代替。 |
|--|--------|-----------|------------|--------------|
|1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84年8月30日 |国办发〔1984〕77 |已被1987年9月1日国 |
| |《外国专家局、国| |号 |家外国专家局外专发 |
| |家科委、财政部关| | |〔1987〕146号文《关于|
| |于短期邀请国外专| | |短期邀请的外国专家 |
| |家生活待遇和礼遇| | |生活待遇的规定》所 |
| |接待的规定》的通| | |代替。 |
| |知 | | | |
|--|--------|-----------|------------|--------------|
|14|国务院批转经贸部|1984年9月15日 |国发〔1984〕122号|已被1988年2月26日 |
| |关于外贸体制改革| | |《国务院关于加快和 |
| |意见的报告的通知| | |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 |
| | | | |革若干问题的规定》 |
| | | | |所代替。 |
|--|--------|-----------|------------|--------------|
|1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85年9月5日发 |国办发〔1985〕62 |已被1987年12月30日 |
|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布 |号 |国务院批准,1988年 |
| |注册资本与投资总| | |1月1日对外经济贸易 |
| |额比例问题的规定| | |部、国家工商行政管 |
| | | | |理局发布的《中外合 |
| | | | |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 |
| | | | |出资的若干规定》所 |
| | | | |代替。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1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85年12月31日|国办发〔1985〕92 |已被1988年2月26日 |
| |经贸部关于加强对| |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和 |
| |中药材出口管理报| | |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 |
| |告的通知 | | |革若干问题的规定》 |
| | | | |所代替。 |
|--|--------|-----------|------------|--------------|
|1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87年5月29日 |国办函字〔1987〕 |已被1988年3月18日 |
| |南京、镇江、扬州| |31号 |国发〔1988〕21号文 |
| |市享受某些对外开| | |《国务院关于扩大沿 |
| |放优惠待遇的复函| | |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 |
| | | | |通知》所代替。 |
-----------------------------------------------------

附件二:第一批自行失效的涉外法规目录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失效理由 |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1954年1月21日政| |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港管理暂行条例 |务院第203次政务 | |规,自行失效。 |
| | |会议通过 | | |
|--|--------|-----------|------------|--------------|
|2 |国务院、中央军委|1973年12月17日|国发〔1973〕182号|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批准对外开放机场|发布 | |规,自行失效。 |
| |和国际班机安全管| | | |
| |理办法(试行草案)| | | |
|--|--------|-----------|------------|--------------|
|3 |国务院关于商谈对|1978年9月12日发|国发〔1978〕173号|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外加工装配业务出|布 | |规,自行失效。 |
| |国人员和来华厂商| | | |
| |审批手续的暂行规| | | |
| |定 | | | |
|--|--------|-----------|------------|--------------|
|4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1979年5月21日 |国发〔1979〕135号|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委关于对外加工装| | |规,自行失效。 |
| |配业务开展情况的| | | |
| |报告 | | | |
|--|--------|-----------|------------|--------------|
|5 |国务院关于引进技|1979年8月9日 |国发〔1979〕197号|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术的国内作价办法| | |规,自行失效。 |
| |的通知 | | | |
|--|--------|-----------|------------|--------------|
|6 |国务院批转进出口|1979年9月14日 |国发〔1979〕233号|适应当时情况的具体 |
| |委关于京、津、沪| | |规定,自行失效。 |
| |三市出口工作座谈| | | |
| |会纪要的报告 | | |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7 |国务院批准、公安|1980年3月20日 |〔1980〕公发(政)54|适用期已过,自行失 |
| |部发布《关于今后| |号 |效。 |
| |日侨去日问题的报| | | |
| |告》 | | | |
|--|--------|-----------|------------|--------------|
|8 |国务院批转国家进|1980年7月24日 |国发〔1980〕196号|适用期已过,自行失 |
| |出口委等部委关于| | |效。 |
| |贸易外汇内部结算| | | |
| |价格试行办法的报| | | |
| |告的通知 | | | |
|--|--------|-----------|------------|--------------|
|9 |国务院关于对各地|1982年7月30日 |国发〔1982〕104号|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和各部门在港澳地| | |规,自行失效。 |
| |区新建企业进行清| | | |
| |理整顿的通知 | | | |
|--|--------|-----------|------------|--------------|
|10|国务院批转经贸 |1983年1月11日 |国发〔1983〕8号 |适应当时情况的具体 |
| |部、外交部关于控| | |规定,自行失效。 |
| |制自美国进口、暂| | | |
| |停购买美国棉花、| | | |
| |化织和大豆问题的| | | |
| |请示的通知 | | | |
|--|--------|-----------|------------|--------------|
|11|国务院关于下达 |1985年4月23日 |国发〔1985〕61号 |适应当时情况的具体 |
| |1985年地方和部门| | |规定,自行失效。 |
| |自有外汇进口计划| | | |
| |用汇额度的通知 | | | |
-----------------------------------------------------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CERNING THE ANNULMENT OF A PART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CERNING THE ANNULMENT OF A PART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June 18, 1988)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astal areas,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xport-oriented economy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our country,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lanning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sorting out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have undertaken the sorting
out of the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as well as other regulatory
document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regulations", for short),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r promulgat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Council. At present, the first batch of seventeen regulations, which
have been sorted out and should be annulled, have been reexamined, piece
by piece, by the Leading Group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Sorting Out
of Regulations jointly with the Bur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it is decided to announce the
annulment of the aforesaid regulations (See Annex I for the titles of the
aforesaid regul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first batch of eleven
regulations, which have become invalid automatically, have also been
sorted out and reexamined, piece by piece, by the Leading Group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Sorting Out of Regulations jointly with the Bur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now these eleven invalid
regulations (See Annex II for their titles) are also included here as
Annex II in order to help various regions and departments concerned obtain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dition of those invalid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thereby facilitating their work.
Annex I: A Catalogue of the First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
Related Matters Which Should Be Annulled (17 pieces)
Annex II: A Catalogue of the First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
Related Matters Which Have Become Invalid Automatically (11 pieces)

Annex I
A CATALOGUE OF THE FIRST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WHICH SHOULD BE ANNULLED

|======|======================|=============|=============|============================|
|Serial|The Title of the |Organ and |Serial |Reasons for Annulment |
|Number|Regulations |Date of Pro- |Number of | |
| | |mulgation |Outgoing | |
| | | |document | |
|======|======================|=============|=============|============================|
| 1 |Interim Provisions of |Promul- |(1965) State |Relaced by "Approval |
| |the State Council |gated on |Council, |and Transmission the |
| |Concerning the |November |No. 394 |State Council Concern- |
| |Unified Procedure for |11, 1965 | |ing a Report Submitted |
| |Export Commodities | | |by the State Administra- |
| | | | |tion for Commodity |
| | | | |Prices Requesting In- |
| | | | |structions on Several Pro- |
| | | | |blems Concerning the |
| | | | |Price-making of Export |
| | | | |Commodities" and |
| | | | |"Notice Concerning the |
| | | | |Strengthening of Control |
| | | | |of Purchasing Prices of |
| | | | |Export Commodities" |
| | | | |issued by Document |
| | | | |(1987) No. 492 of the |
| | | | |Ministry of Foreign |
| | | | |Economic relations and |
| | | | |Trade and the State Ad- |
| | | | |ministration for Com- |
| | | | |modity Prices |
|------|----------------------|-------------|-------------|----------------------------|
| 2 |Interim Provisions of |Promul- |(1974) State |Replaced by "The Law of |
| |the People's Republic |gated by |Council,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
| |of China Concerning |the State |No. 11 |China Concerning the |
| |the Prevention of |Council on | |Protection of Marine En- |
| |Pollution in the |January 30, | |vironment", promul- |
| |Coastals Waters |1974 | |gated by the Standing |
| | | | |Committee of the Na- |
| | | | |tional people's Congress |
| | | | |on August 23, 1982 |
|======|======================|=============|=============|============================|

|======|======================|=============|=============|============================|
| 3 |Provisions on Several |Promul- |(1974) State |Replaced by "Provisions |
| |Problems Concerning |gated by |Council,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Vigorous Develop- |the State |No. 202 |cerning the Speeding up |
| |ment of Foreign Trade |Council on | |and Deepening of the |
| |and Increase in |August 13, | |Reform in the Systems of |
| |Foreign Exchange |1979 | |Foreign Trade", pro- |
| |Earnings | | |mulgated by Document |
| | | | |(1988) No. 12 of the State |
| | | | |Council on February 26, |
| | | | |1988, and by other documents|
|------|----------------------|-------------|-------------|----------------------------|
| 4 |Trial Procedures for |Promul- |(1979) State |Replaced by "Procedures |
| |the Retention of a Por|- |Council, |for the Retention of a Por- |
| |tion of Foreign Ex- |gated by |No. 202 |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
| |change from Export |the State | |from Export Com- |
| |Commodities |Council on | |modities", promulgated |
| | |August 13, | |by Document (1985) No. |
| | |1979 | |45 of the State council |
| | | | |on March 29, 1985 |
|------|----------------------|-------------|-------------|----------------------------|
| 5 |Approval and Trans- |December |(1979)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mission by the State |21, 1979 |Council,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Council Concerning | |No. 297 |cerning the Approval and |
| |the Procedures for the| | |Transmission of Interim |
| |Handling of Cases of | | |Provisions of the State |
| |Using Foreign Loans | | |Planning Commission |
| |in the Introduction of| | |Concerning the Improve- |
| |Technology and the | | |ment of the Planning |
| |Importation of Equip- | | |System", promulgated |
| |ment for Carrying Out | | |by Document No. 138, |
| |Capital Construction | | |(1984) of the State Coun- |
| |Projects by Such De- | | |cil on October 4, 1984, |
| |partments as Foreign | | |and also by "Approval |
| |Exchange, Finance, | | |and Transmission by the |
| |and Planning for | | |State Council Concern- |
| |Capital Construction | | |ing Suggestions Raised |
| | | | |by the State Planning |
| | | | |Comission on the Ex- |
| | | | |ploitation of Foreign |
| | | | |Loans", promulgated by |
| | | | |Document No. 83 (1986) |
| | | |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
| | | | |August 16, 1986 |
|======|======================|=============|=============|============================|

|======|======================|=============|=============|============================|
| 6 |Approval and Trans- |June 30, |(1980)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mission by the State |1980 |Council |the State Bureau of |
| |Council Concerning | |No. 151 |Foreign Expert Affairs |
| |the Summary of a Na- | | |Concerning the Publica- |
| |tional Forum on the | | |tion of A Summary of a |
| |Work of Foreign Ex- | | |National Conference on |
| |perts in Cultural and | | |the Work of Foreign Ex- |
| |Educational Work | | |perts in Culture and |
| | | | |Education", promul- |
| | | | |gated by Document |
| | | | |No. 78 (1987) of the State |
| | | | |Bureau of Foreign Expert |
| | | | |Affairs on April 10, 1987 |
|------|----------------------|-------------|-------------|----------------------------|
| 7 |Notice of the State |June 3, 1981 |(1981)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Council Concerning | |Council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Its. Approval and | |No. 97 |cerning Its Approval and |
| |Transmission of "A | | |Transmission of the Sug- |
| |repolrt Concerning | | |gestions Raised by the |
| |How the Present | | |State Planning Commis- |
| |Foreign Economic | | |sion, the Economic Com- |
| |relations and Trade | | |mission and the Ministry |
| |Can Serve the Re- | | |of Foreign Economic |
| |adjustment of Na- | | |Relations and Trade Con- |
| |tional Economy", | | |cerning Division of |
| |Submitted by the | | |Labour in the Work of |
| |State Commission for | | |Foreign Economic Rela- |
| |Imports and Exports | | |tions and Trade", pro- |
| | | | |mulgated by Document |
| | | | |No. 13 (1983) of the State |
| | | | |Council on January 31, |
| | | | |1983, and also by "Pro- |
| | | | |visions of the State Coun- |
| | | | |cil on Several Problems |
| | | | |Concerning the Speeding |
| | | | |Up of Reform in Foreign |
| | | | |Trade Systems", pro- |
| | | | |mulgated on February |
| | | | |26, 1988 |
|======|======================|=============|=============|============================|

|======|======================|=============|=============|============================|
| 8 |Notice of the State |January 3, |(1982)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Council Concerning |1982 |Council,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Its Approval and | |No. 1 |cerning Its Approval and |
| |Transmission of a | | |Transmission of the 1988 |
| |Report Submitted by | | |PLan for the Reform of |
| |the State Commission | | |Foreign Trade Systems, |
| |for Imports and Ex- | | |Submitted by the Minis- |
| |ports and the State | | |try of Foreign Economic |
| |Economic Commis- | | |Relations and Trade", |
| |sion Concerning the | | |promulgated by Docu- |
| |Establishment of | | |ment No. 90 (1987) of the |
| |China Association of | | |State Council on Sep- |
| |Arts and Crafts | | |tember 26, 1987 |
|------|----------------------|-------------|-------------|----------------------------|
| 9 |Notice of the State | January 7, |(1982) State |Because it is in conflict |
| |Council Concerning | 1982 |Council, |with "Provisions of the |
| |Its Approval and | |No. 5 |State Council Concern- |
| |Transmission of "A | | |ing the Speeding Up of |
| |Report Requesting In- | | |Reform in foreign Trade |
| |structions on the Pro-| | |Systems", Promulgated |
| |visions for the Realiz|a- | |on February 26, 1988 |
| |tion of Classified | | | |
| |Operations of Export | | | |
| |Commodities in | | | |
| |Foreign Trade", Sub- | | | |
| |mitted by the Ministry| | | |
| |of Foreign Trade | | | |
|------|----------------------|-------------|-------------|----------------------------|
| 10 |Notice of the General |March 26, |(1982)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Office of the State |1982 |Council,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
| |Council Concerning | |No. 27 |State Council Concern- |
| |the Transmission of a | | |ing the Transmission of |
| |Report Submitted by | | |Two Documents Submit- |
| |the Former State | | |ted by the Ministry of |
| |Commission for Im- | | |Foreign Economic Rela- |
| |ports and Exports and | | |tions and Trade Concer- |
| |by Other Units Con- | | |ning the Implementation |
| |cerning the Streng- | | |of Unified Operations of |
| |thening of the Co- | | |Pearls", promulgated by |
| |ordination and Ad- | | |Document No. 55 (1986) |
| |ministration of the | |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
| |Production and Mar- | | |July 19, 1986 |
| |keting of Pearls | | | |
|======|======================|=============|=============|============================|

|======|======================|=============|=============|============================|
| 11 |Notice of the State |May 25, |(1982) State |Replaced by "Several |
| |Council Concerning |1982 |Council, |Provisions Concerning |
| |Its Approval and | |No. 87 |the Inspection and Ad- |
| |Transmission of a | | |ministration of Importa- |
| |Report Submitted by | | |tion of Machinery and |
| |the State Economic | | |Electrical Equipment", |
| |Commission and the | | |promulgated by Docu- |
| |State Planning Com- | | |ment No. 452 (1987) on |
| |mission Requesting | | |August 1, 1987 |
| |Instructions on the | | | |
| |Suspension of the Im- | | | |
| |portation of Watches | | | |
| |and on the Streng- | | | |
| |thening of the Ad- | | | |
| |ministration of the Im|- | | |
| |portation of Micro- | | | |
| |computers, Tape- and | | | |
| |Video-Recording Eq- | | | |
| |uipment | | | |
|------|----------------------|-------------|-------------|----------------------------|
| 12 |Notice of the General |August 30, |(1984) |Replaced by "Notice on |
| |Office of the State |1984 |General Of- |the Suggestions Concer- |
| |Council Concerning | |fice of the |ning the Improvement of |
| |the Improvement of | |State Coun- |Employing Foreign Ex- |
| |Employing Foreign | |cil, No. 76 |perts in Cultural and |
| |Experts in Cultural | | |Educational Work", pro- |
| |and Educational Work | | |mulgated by Document |
| | | | |No. 87 (1987) of the State |
| | | | |Bureau of Foreign Expert |
| | | | |Affairs on May 26, 1987 |
|======|======================|=============|=============|============================|

|======|======================|=============|=============|============================|
| 13 |Notice of the general |August 30, |(1984) |Replaced by "Provisions |
| |Office of the State |1984 |General Of- |Concerning the Daily |
| |Council Concerning | |fice of the |Life Treatment of Foreign |
| |the Transmission of | |State Coun- |Experts Engaged for a |
| |the Provisions of the | |cil, No. 77 |Short Period of Time", |
| |State Bureau of | | |promulgated by Docu- |
| |Foreign Expert Af- | | |ment No. 146 (1987) by |
| |fairs, the State Scien|ce | |the State Bureau of |
| |and Technology Com- | | |Foreign Expert Affairs,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